村民晾晒一根面 (浦江县文广旅体局提供)
东阳沃面 (东阳市文广体局提供)
兰溪牛肉面
中国人吃面已有数千年历史,面条算是主食界的“扛把子”。金华虽地处江南,但金华人很爱吃面,大街小巷最不缺面馆。
俗话说:“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。”在金华,每个地方都有一碗地道的代表性特色面食:汤溪拉面、兰溪牛肉面、佛堂千张面、东阳沃面、磐安土索面、浦江一根面……做法和味道不尽相同,每碗面都有自己的风味。
当地的美食,到当地吃才最正宗。这两天,记者先后前往东阳、浦江、兰溪,去找寻和品尝那一碗最“落胃”的面。东阳沃面、浦江一根面、兰溪牛肉面都有什么特色?好吃在哪儿?来跟着记者一一打卡。
面有千面 也有千味
今年5月举办的“味美浙江·百县千碗”全省名小吃(名点心)挑战赛,东阳沃面被评为“十佳面条”,获奖者是孙燕燕,她在东阳开的餐饮店“燕家·外婆的点心”是记者打卡的第一站。
第一次吃东阳沃面有什么讲究?把名字念对就行。“沃”不念“wò”,而是“āo”,原叫“爊”面。“爊”字解释了东阳沃面的做法,即熬煮。煮面时用了勾芡,所以沃面会有一种糊答答的感觉,这恰是沃面的灵魂所在。
沃面浇头的食材有河虾、猪肚、肉丝、蛋丝等10种。猛火爆炒下,食材的鲜香被充分激发,加入高汤煮沸后,下入烫好的面,迅速勾芡,一边搅和一边捣断面条,不一会就“糊”了。
沃面看着黏黏糊糊,像是加了面条的羹,看似其貌不扬,味道却很好。稠糊的面汤包裹着面条和浇头,完美锁住食材本味,一勺下去,满嘴咸香,猪肚和河虾在口腔里散出鲜味,吸溜一口面,滑口又入味。冬天吃上一碗颜值低调、味道高调的沃面,胃暖暖的很舒服。
品尝完沃面,记者来到第二站浦江潘周家村,浦江一根面的名气便是从这里打响的,浦江一根面制作技艺还是省级非遗。
一根面是如何制作的?有多长?在潘周家手工面专业合作社,浦江一根面制作技艺金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金华正在制作一根面,家人揉面,他负责盘面,盘一圈面刷一层油,面油光锃亮的,有淡淡的麦香。
周金华说,一根面制作技艺繁琐,要经过和面、打面、揉面、搓面、盘面、发酵、拉面等十几道手工工序,面条久拉不断、久煮不糊,吃起来柔软顺滑。因为韧性十足,面条拉上几百米也不会断,能百人同吃一根面。今年,他拉的一根面还上演了1200人接棒传递,场面十分壮观。
刚煮好的面端上来有一股浓浓的锅气,因为面是用柴灶烧的。一根面的浇头只有肉丝、雪菜、鸭蛋丝和葱花,简单的烹饪就是一碗美味。用筷子夹断面条得费一番功夫,足见韧性极好,吸一口面,口感柔软顺滑,有山野乡土的味道。
每一碗面都有自己的灵魂,兰溪牛肉面好吃的精髓在于手擀面,面条爽滑筋道,其次是浇头,均为一碗一烧,因而兰溪做面也叫烧面。
第三站,记者来到兰溪的荣荣面馆品尝兰溪牛肉面,这是一碗让邓超喊话“好想再吃一碗面”的面。采访时,老板王锦荣正在打第7次面。他说,一天差不多要打12次面。
提前醒发好的面团,用擀面杖一遍遍按压,从面团到面饼,接着反复来回擀,直到面饼被擀成厚度约3毫米的面片,再折叠切面。老师傅的眼睛就是尺和秤,一刀下去,粗细均匀,每团面的重量也基本一致。
浇头是一些增鲜提味的食材,有牛肉、笋干、番茄、雪菜等。大火爆炒调味后加水煮开,再下入面条使其入味,最后浇上炒好的牛肉,香得不行。吃面前先喝一口汤,汤底鲜香浓郁,酸酸的很开胃,牛肉滑嫩弹牙,有爆炒的香气,再嘬一口Q弹的面,此刻的人间烟火就融化在了凛凛冬日中。
面有乡愁 也有传承
东阳沃面、浦江一根面、兰溪牛肉面好吃吗?对不挑食的吃货来说,一定是好吃的。但就像孙燕燕所说:“有的人吃不来沃面,觉得糊答答不好吃,有的人就是吃不腻。”在当地人看来,这一碗面是浓浓的乡愁,有家的味道。如果不好吃,又怎会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?
东阳少有单卖沃面或以沃面为店招的面店,但几乎每一家面店都卖沃面。孙燕燕说,他们家的沃面点单率很高,不少食客以前是父母开的老店的顾客,现在成了她新店的顾客。“我们家以前的面店生意很好,客人进店都会点一碗沃面。”她说,现在吃沃面的年轻人不太多,吃沃面更多是一种情怀。
孙燕燕对这道传统美食有着自己的坚持。“食材必须新鲜,好的食材,做法越简单越好吃。”在传统沃面的基础上,她对面条和汤底进行了改良升级,用胴骨汤做汤底,调味只用食盐。她说,坚持传统也是一种传承:“有传承,更有味。”
今年67岁的周金华同样在为传承潘周家的一根面而努力。这根拥有600多年历史的面,过去曾叫“麦绳”。“以前逢年过节或是有大喜事才会做面,一根面寓意好,有长长久久、和和美美的意思。”
面是好面,但名气不大。为了打开市场,推广祖传的美食,自幼学习一根面制作技艺的周金华作了大胆创新,对一根面的加工工序进行全面改进,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制面工艺。他还加入了一根面表演,让面条好吃好看又好玩。后来,潘周家的一根面火遍大江南北,频频亮相央视,还登上“中国梦想秀”的舞台。
对王锦荣而言,兰溪牛肉面也是一门祖传的手艺,他的打面技艺师承母亲,15岁时就会打面。“我的母亲想我有一门手艺傍身,我当时其实不愿意学,打面很辛苦。”
40岁这年,王锦荣放弃了原本的工作,选择在老家兰溪开面店。时隔几十年,刻在骨子里的打面记忆又被唤醒。开店8年,每天打面、烧面,做着一样的事,枯燥且忙碌,但王锦荣说:“这份手艺不能丢,客人为的就是手擀面的味道,凡事贵在坚持。”这是他对一碗面的认真和执着。
面有生活 也有追求
一碗热腾腾的面经历了时间的沉淀,让人感到无比安心和满足。之所以让人魂牵梦绕,不仅在于味道好,有乡愁,还有那些做面人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“从小我就有一个餐饮梦,我的父母以前摆摊很辛苦,那时我就想以后要开一家像样又温馨的餐饮店。”孙燕燕说,原先她开出租车,不开车的时候还要帮父母的忙,直到现在有了几家自己的餐饮店。
小时候,孙燕燕很喜欢去外婆家,她觉得外婆的点心是童年时光里穿肠而过的温暖;长大后,她便开了一家名叫“燕家·外婆的点心”的餐饮店,卖的都是东阳小吃,招牌小吃里有陪她成长的沃面。店里每一道朴实的味道都是她对家和家人的依恋。
周金华的另一个身份是潘周家村党支部书记,他说,村子地处山区,过去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,收入微薄不稳定。一次外出吃面,让他萌生了做面的想法,“我们村的面历史悠久,味道不差,为什么不能和别人一样受欢迎呢”?
于是,在他的带动下,如今的潘周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“面条村”,家家户户都会做一根面,一根面成了富民产业,也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“原本卖茶叶最赚钱,现在做面最赚钱。”周金华说,村里一年四季都做面,生意很好,在市场上供不应求。
从原先一间店面到现在三间店面,王锦荣的面店生意越做越大,生活也比以前过得滋润。他坦言,兰溪面店很多,竞争压力大,但他相信只要不随波逐流,坚持以口味和服务取胜,总有爱吃的客人。
“做一碗面,心意最重要,我想把兰溪牛肉面的品牌做大做好,也想把打面的手艺传承下去。”王锦荣说,他已经收了十几个徒弟,很多在金华和兰溪开了面店,他自己也想再开一家分店:“每次看到客人把面吃光,就是最大的幸福。”
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,其实可以浓缩为这一碗面,聚拢是烟火,摊开是人间。这碗面是东阳沃面,是浦江一根面,是兰溪牛肉面,也是其他记忆深处的乡土美味,只要吃的人仔细品味,便会觉得回味无穷。